本集投資好難邀請到老查商業好書簡報的老查,跟大家聊聊 Netflix 這間公司的企業文化,我個人覺得任何企業管理者與創業家,都該買這本零規則好好回家研讀。
YouTube 收看: https://youtu.be/mC3G8mDle0A
Podcast 收聽: https://apple.co/39MR5xq
老查商業好書簡報訂閱: https://vocus.cc/businessbook-express/home
<節目開始>
Miula:
今天聊網飛 Netflix,因為我個人很喜歡他們的領導團隊。美股近年最紅的就是尖牙股FAANG,其中的 N 就是指 Netflix,但我個人喜歡用 FAAMG,以微軟取代網飛,因為目前網飛跟其他幾家等級還是差一大截。但它還是非常厲害的公司。我開始分析美股後,連看了十幾季 Netflix 財報,也會聽他們電話會議,試圖了解他們經營團隊的想法,結論是他們非常優秀,令我十分佩服,領導團隊的文化十分正確。
經營團隊和企業文化的重要性
我的理念中,要投資某家公司,必須慎選經營管理團隊,其能力與文化都很重要。而 Netflix 經營團隊的能力與文化都是最好的公司之一。好的經營團隊有能力逆轉公司方向。舉例而言,微軟在 Palmer 任內慢慢走下坡,但 Nadella 上任後就整個反轉,股價漲了好多倍。七八年前沒人看得起微軟,現在則是沒人敢小看微軟。也有些反例,例如雅虎從 Google 挖來美女 CEO Marissa Mayer,公司卻是每況愈下。公司的高階領導團隊就像球隊教練和先發球員,決定了勝負,所以我投資一定會研究高階經營團隊是否優秀,做的事我是否認同。市場環境變化很快,上一季正確的策略本季可能就不正確,變局下無法做出最佳選擇就會被淘汰。想要放心長期持股,就必須先信賴經營團隊。
Netflix 在矽谷最有名的就是經營文化,也是票選活動中大家最想進的頭兩名公司。它的老闆和一位教授合寫了「零規則」這本書,任何老闆和創業者必看,完全展現了什麼是好公司的文化。
老查推出商業好書簡報,寫了這本書的書摘。現在請老查介紹一下:
老查:
大家越來越不讀書,但商業世界很多經驗跟理論架構都需要書的整理。Netflix 企業文化發展了十幾年,一篇文章無法講完。讀書對商業世界還是很重要。請問 Miula 讀書需要多久時間?
Miula:
正常厚度的商業書,內容簡單的話認真讀大概四五個小時,分天讀八個小時。難的書甚至要幾十小時。
老查:
我有一次開讀書會,問成員需要多久時間讀,答案是兩三週,很難連著讀。一般人認真讀一本書都要十幾個小時,也可能讀完才覺得這書蠻廢的。所以現在的人不讀書,不讀完都很正常。但事實上又還是必須吸收這些經驗與理論。我一直喜歡讀商業書自學並做筆記,而簡報格式容易吸收,所以我會把筆記轉化成40-60頁簡報,讀了就像參加一場虛擬說書會。看完就可以知道這本書值不值得花時間好好讀。
Miula:
這樣確實可以省很多時間。40-60頁簡報,我認真看20分鐘就看完了。而且可能其中三頁對我特別有意義,馬上可應用,我就集中認真看那三頁。
老查:
公司有讀書會,也可以直接拿這簡報來討論。精選三本書,月費149,一年1500。
Miula:
老查幫讀者選過書了,買書的精華這價錢很便宜。當然我還是鼓勵大家去買書,重點整理和完整吸收還是不同。每月三本書,也許你可以選一本書深入去讀。老查你看完「零規則」,裡面談的Netflix 文化,哪三點讓你印象最深?
信任而完全授權
老查:
Netflix 的文化元素很多,而且互相作用,不能只學幾個點。但要我選三個比較特別有感覺的,我會選:第一點,完全授權。例如一個經理級員工就可以決定三四百萬美元的案子要不要簽。
Miula:
三四百萬美金很多,有些公司要董事會批准。
老查:
我知道有些公司要買幾萬塊事務機都要總經理簽,光公文往上往下就不知浪費多少時間。Jack Welch 自傳提過一個小故事,他剛接任GE執行長時,看到一份要他簽的文件上面已經有22個簽名。少簽一個有差嗎?授權基層員工可以產生強大效率,下面員工也不會凡事問上面,會更去想如何負責,扛起成敗。Netflix 簽約甚至是讓員工簽自己名字上去,這代表這個員工要負責。
Miula:
願意授權,公司行動會快很多。
老查:
不用等,也不會因為誰休假事情就卡在那裡。
Miula:
我經歷過一些台灣公司,行政流程超級複雜,一個急件親自拼命送都要幾天才跑得完。
老查:
跟這個業務無關的某部門還可能卡你。但 Netflix 就不會發生這種狀況。
Miula:
這算監管過度。公司內部設計這種一層層關卡,就是監視,怕某些人胡搞。但監管要合理,過度了公司會變成無法行走的機器。反之,Netflix 給員工很大權限。這樣不會出問題嗎?
降低控制提升效率
老查:
這家公司第二點特別的地方,把控制降到最小。他們的差旅費沒有規定。
Miula:
書裡面有個台灣人的例子,台灣之恥。
老查:
我們身邊壞人還是很少數,大部份都是好人。如果規則主要放在防弊上,為了少數壞人做很多限制,首先所有規則都有漏洞,要鑽的人還是會鑽,其次所有事情都被規矩卡在那邊。
Miula:
這類規則卡到一百個人裡面九十九個沒有要鑽漏洞的人,讓他們做事變困難,剩下那一個被防住了,還會找其他方法鑽漏洞。
老查:
Netflix 都先讓你自己決定,之後用審查與抽查方式,讓壞人還是有可能被抓。但沒問題的人就可以不被條條框框限制住。人才可以專心做事發揮效果。
Miula:
書中有提到案例,預算巨大達到數百萬美元的拍攝案,不需要高層,項目負責人就可以決定。Netflix 老闆會說:這事你負責的,我沒有你懂,我不見得能給你更好的意見。但其實多數老闆喜歡給意見。老闆這種生物,是有很強ego(自我)的,覺得自己優秀,不懂的東西也想插手。
老查:
書中有個故事,有一次FB營運長去Netflix參訪一天,他認為最特別的是 Netflix 老闆一個決策都沒有下。
留任測試維持最佳團隊
老查:
第三點,我認為這家公司很特別的是留任測試:你的部門內有沒有哪個員工跟你說明天要離職,你會鬆口氣的?他建議若有這種人,你直接給予優厚待遇將其資遣。但他也鼓勵員工詢問上司:如果我明天離職,你會盡力挽留我嗎?若老闆說不會,就要思考自己該改進之處。有人覺得這樣壓力很大很殘酷,但不適任者其實原本壓力就很大,也不會開心,請他離開對雙方都是好事。
Miula:
就跟情侶一樣,努力過還是不適合的話,分開對兩邊都好。這很難,我做主管多年,辭退員工是最困難的。可能因為我們是亞洲人,會想再給他機會,他沒工作養家活口怎麼辦之類。
老查:
就算你現在保護他,公司碰到一些事可能還是要炒他,到時能沒法給優渥資遣費,他也來不及應變。
Miula:
這有點像 Intel 一個故事。當時公司狀況不好,Andy Grove 等人開會討論怎麼辦,他們談到如果他們離職新管理層上來會把記憶體事業砍掉, 那他們為什麼不自己動手?這種人事調整是Netflix 非常重視的事情。
老查:
這樣才能讓人才密度極大化。
Miula:
Netflix 很強調內部的人才都要非常菁英。但如果有個人很厲害,但對人很壞,還是要把他趕走。
老查:
這是混蛋請離開原則。他們認為人才直率對話是好的,但故意貶抑別人展現自己是不好的,這會傷害組織的文化。
Miula:
這種人很有能力,但對組織的貢獻不見得是正面的。
老查:
他會傷害大家直言的意願,損傷直率的企業文化。
Miula:
優秀的人從小成功,容易目中無人。有些人能力可能不如他,但很認真,是公司正面資產,卻會被他貶低。
老查:
書中說他們公司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有人會出來仗義直言說,你這態度有問題,糾正這樣的行為。
Miula:
他們公司可以彼此互相糾正,這是他們強調的公開文化。你要指責一個人,就要當面指責他。背後講的都是垃圾話,不可以說。我聽完之後覺得,Netflix 能有今天的成績,是因為老闆 Reed Hastings 打造出的卓越優秀文化。十幾年前,Netflix 不過就是租片業者,只是把店面出租改成用寄的,有點創新,但也沒多了不起。能有今天成績,就是因為正確文化引領公司。
Netflix 的投資價值高嗎?
Miula:
問老查一個問題,你撿到一千萬美元,可以投資但十年不能撤出,你會投資 Netflix 這家公司嗎?
老查:
我會,因為他們靠的是文化,不是靠幾個高瞻遠矚的英雄人物,幾個大咖決定公司走向。從出租DVD到線上影音串流,他們毫不猶豫地自我革命。甚至重要主管會議就不讓負責DVD事業的人來開了,焦點移到新事業上。就算產業有變化,他們也會革自己的命,求新求變。所以我的錢放在他們這裡十年我都很放心。
Miula:
若我只有兩個選擇:把錢存銀行和投資 Netflix,我當然選後者。但在真正投資環境中,要考慮機會成本,錢放別的公司是否更好。事實上是有這些公司存在的。我的投資組合沒有 Netflix。原因是 Netflix 在這個產業競爭非常辛苦,對手太強,包括 Disney、HBO、Time Warner…Netflix 成為產業前兩三名沒問題,但我還是擔心它的競爭情況。例如迪士尼有本身IP、漫威IP…
Netflix 的人才與文化是這幾家公司最優秀,甚至管理階層的人才、態度與眼界應該是整個矽谷前三名,但面對對手還是無壓倒性優勢。好團隊是我評估投資的重要因素,但並非唯一因素。競爭環境太困難,賽場上有好幾個拳王。我喜歡買有壓倒性優勢的公司。老查你講過的另一本書「從0到1」提到,有壓倒性優勢,獨佔市場時利益非常高。
老查:對,頭部的頭部。
Miula:網友問你選書的方向?
老查:行銷、產業趨勢、自我工作術與成長,數位轉型。投資金融比較不是我的選書範圍。
以上就是我們本集投資好難的精華內容。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