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好難】#38 精華摘要
本集主題 – 少了貝佐斯的亞馬遜 + AMD 最新財報分析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推薦想要聽到完整內容的,可以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Youtube: https://youtu.be/WNQ5eZ52y7I
Podcast: https://apple.co/36RTTqN
[ 少了貝佐斯的亞馬遜 ]
亞馬遜公佈最新財報時,也宣佈創辦人傑夫·貝佐斯將於今年第三季卸任CEO,轉任董事會主席,消息一出造成各界震驚。他現年才57歲,我原本預期他繼續做三五年。
> Amazon 公司野心巨大,透過 Amazon Prime 服務建構會員生態系,想要包辦美國人食衣住行。我認為此計畫進度只達成 30%。
– Jeff Bezos 是很有企圖心跟動力的人,我原本以為他要把仗打完才走。
– 目前要打的仗包括如何把一天到貨服務的貨運網建設到不受競爭者挑戰、海外電商如何持續勝利、雲端事業如何面對微軟與谷歌的競爭。
– 馬斯克崛起,貝佐斯面對矽谷王者地位的挑戰,本來大家很想看他們兩人較量。
– 貝佐斯有自己想做的事,可能是太空事業或華盛頓郵報。
> 貝佐斯也不是完全離開,至少還擔任董事會主席。
– 但這個職位不太干涉實際運作,主要職責是挑選CEO、跟CEO討論大方向,並給予建議。應該算是退居二線。
– Ben Thompson 將貝佐斯稱為過去二三十年最偉大的CEO。對此我也認同,他應該超越Steve Jobs,只有 Elon Musk 可以勉強跟他一拼。
> 亞馬遜新 CEO 是 Andy Jassy,算是早期加入的元老,而且現在獲利撐起公司的AWS雲端事業,一開始就是由 Andy Jassy 負責。原本就是亞馬遜第二號人物。
– 亞馬遜有個 shadow 影分身制度,獲選者會跟著貝佐斯一起開會,學習各種部門的決策思考。Andy Jassy 是第一任 shadow,也就是得意大門徒。
– 據熟悉的人說,Bezos 跟 Jassy 的思考模式、策略想法、行事作風完全一樣。所以 Jassy 接任後公司的差別不會很大。
> 亞馬遜還可以繼續投資嗎?我主觀認為可以。不會出大問題。
- 當我位子越坐越高,我就發現公司文化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亞馬遜的文化都是貝佐斯一手打造出來的,整個高階團隊都具備此文化,不符合者早就離開了。未來高階團隊還會有同樣的思考,同樣的策略,同樣的文化,同樣的執行力,繼續執行貝佐斯定下的大戰略應該沒問題。
– 亞馬遜並未遇到原本的文化不適用的困境。推到極致的文化可以傳承下去。
– 貝佐斯未來會給 Jassy 智慧建議來維持文化。
- 亞馬遜飛輪策略的各個飛輪都已經轉起來,未來只會轉得越來越快。亞馬遜按照現在大策略走,趨勢繼續往上應該是沒問題。
– 亞馬遜電商部門去年主管退休,現在新人已經順利接手,按照原本策略繼續推動也不會有問題。
結論:亞馬遜還是非常優秀的頂尖科技公司,一樣值得投資。
> 評估一家公司的時候,領導團隊品質非常重要,幾乎跟產業前景一樣重要。
– 是否投資某家公司,如果進行一個滿分是一百的評估,產業前景可以佔到40%,領導團隊40%,產品與策略的護城河20%。
– 職棒或職籃要評估球隊強弱,你會去評估球員。公司的領導團隊相當於先發球員。
– 球隊的教練會安排戰術,給予建議,但球員會碰到很多需要臨時決定的事情,必須隨機應變。商場也是這樣。例如去年的疫情應該是打亂了所有公司的年初計畫。三月後冒出的巨大挑戰,包括封城,讓企業之後走的步驟完全不同。類似這樣不能按照預先寫好的劇本去執行的情況下,就仰賴經營團隊作出重要決策。
– 經營企業會碰到很多決策點,就像沒有導航的司機遇到岔路,只能按照自己的經驗、知識、分析力、判斷力作決定。若 A 公司的團隊決定正確率 70%、B 公司的團隊正確率 60%,五年有五十個重要決策要作出,雖然正確率差別只有10%,然而五年後兩個公司經營的成績會差非常大一截。
– 若想作為股東買進公司長期持有,一定要評估領導團隊。
> 評估領導團隊的時候,千萬不要看商業媒體的造神報導。
– 最好的例子就是雅虎請的 Marissa Mayer。當初她上任前兩三年,媒體各種報導不斷吹捧。但當初我每看到她一個決策,就扣她一次分,五次十次之後,我就對她失去信任。所以她上任還不到一年,我就說她不是適任領導者。(後來果然結局不好。)
– 評估領導團隊,要看他們是否訂出正確策略,以及有無執行力去執行策略。是否有執行力要看財報的結果,看他們之前的承諾有沒有做出來。策略是否正確就相對主觀,評估策略牽涉到個人的企業管理經驗與知識。
– 科技巨頭解碼訂閱服務的核心,就是用我的管理經驗與商業知識去評估企業的策略是否正確。這是相對主觀的看法,也不會永遠正確。投資也是這樣一回事,沒有人永遠判斷正確。投資不可能按一套簡單公式走。Howard Marks 說未來質化分析更重要,領導層有無正確策略就是一種質化分析。沒有人判斷能完全正確,只能多多學習、多多思考。
[ AMD 最新財報分析 ]
前兩週 AMD 公佈最新的第四季財報,成績非常漂亮。營收32.4億美元,同比成長率53%,EPS1.45美元(其中1.06元是會計上沒用到的備抵稅金,回歸到獲利。所以真實來自營運的EPS是0.39美元)。
– 跟我們去年的預測比,除了伺服器方面比我預測的好蠻多,其他預測都還挺精準的。
> 電腦事業群(桌上型筆記型電腦 CPU+ 顯示卡 GPU)營收19.6億美元,成長18%。
– 筆電 CPU 出貨打破史上最高紀錄,但受限於台積電給他們的產能,其實原本可以做得更好。
– 顯示卡推出了新架構,但比起前一年沒有大成長,只能說維持穩定。
– 展望 2021 年,雖然這部份市佔率可望增加,但因為 2020 的遠端需求讓筆電賣太好,非常多人去年換機,去年基數高且將今年需求提前,所以這部門今年不會成長太多。
> 伺服器與客製化事業群(雲端、自建機房、家用電玩主機半客製化CPU)營收12.8億美元,成長176%。因為伺服器與各種遊戲主機銷售都很好,主機到現在還缺貨。這部門今年還會更好。
– 伺服器 CPU 毛利較好,客製化 CPU 毛利較差。
– 今年三月 EPYC 的米蘭伺服器 CPU 會正式出貨,伺服器市佔率會大幅上升。遊戲主機 CPU 只在 2020 年下半年出貨。所以 2021 年數字相對肯定更加漂亮。AMD在 x86 伺服器 CPU 的市佔率還會成長,PS5和次世代xbox主機也會全年狂賣,所以這部門成長率會很好。
> 我個人主觀對於 AMD 今年財報的預估:
– 我的預估不求過度精準,只是在找大趨勢。
– 去年準確預測到 EPS 1塊錢(扣掉稅務備抵的部份),營收部分則是有些失準。
– 表格上的 EPS 都沒有包含稅務備抵相關部份。
– CPU 與 GPU 部門我估計成長10%左右,營收達到 70 億,成長不會像去年那麼高。
– 伺服器與客製方面,33 億營收中約有 24億來自下半年,我們要用這個數字作基準來思考。若全年是 48 億美元,考慮到產能限制、主機銷售(效應強)和伺服器(效應較弱)CPU的季節效應,我估成長15%,營收達到 55.5 億。
– 兩部門相加,營收可達 125.5 億。
– 去年第四季研發與銷售成本增加很多,我們預估今年也有不少成長。
– 依此估計,2021 年 EPS 可達 1.6 元,成長約 60%。
> 會提這個預測,是想帶著大家思考未來自己如何判斷一間公司。
– 首先要考慮每個產品線的經營狀況,明年有哪些影響因素,預測營收,然後預測成本有無改變。
– 我預估毛利率還是 45% 不變,因為我認為主機部份毛利率降低,但伺服器毛利率會升高。
– 之後看銷售研發費用的趨勢來判斷下一年。例如去年第四季研發人員一萬人,不可能今年第一季突然就裁員兩千人,所以研發人員與費用會不斷增加。
– 剛才示範的還是相對簡化版。AMD 不是我平日主要觀察的公司,所以也不會做詳細模型。
> AMD 的市場動能至少可以維持兩年,未來兩年財報都會很漂亮。
– 英特爾找回技術大神當CEO,但架構與研發的巨大調整很難在半年一年內做到,2022 年底後比較可能真正調整。
– 這次的推測是給大家參考值,不會很準確,因為抓的值都不是精細計算的結果,只是在抓大方向。
> 但昨天的一則新聞讓我有點隱憂。Mercury Research 水星研究的報告提到,去年第四季英特爾的 CPU 市佔率增加,桌上型增加 0.8%,筆記型增加 1.2%。
– 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原因。有一個說法是受限於台積電的產能。
– CPU 的重點是新品推出時間。推出新品的公司會強勢,競爭對手推出新品時則會弱勢。
– 若AMD明年每股賺1.6元,後年賺2元,現在八十多的股價是否太貴,請大家用本身的標準自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