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美國新一輪紓困案 + 技術分析有用嗎?  | 【投資好難】#42 摘要

 【投資好難】#42 摘要

本集主題 – 美國新一輪紓困案 + 技術分析有用嗎?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推薦想要聽到完整內容的,可以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Youtube: https://youtu.be/qbdGnPUamik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2PZCMO6
Spotify Podcast: https://spoti.fi/3rVM24a

 

[ 美國新一輪紓困案 ]

■ 台灣時間今天(3月12日)早上,拜登正式簽字,通過了美國新一輪疫情紓困案。

  • 這個法案,最早是眾議院提出了一個1.9兆的版本,之後參議院的版本維持同樣金額,但對內容調整了一些,送回眾議院重新確認後,交給總統簽字。總統對法案有否決權,但這本來就是民主黨主導的案子,總統不會反對,所以拜登就同意了。
  • 這應該是美國對新冠肺炎最後且規模最大的一次紓困案,之後應該不會再有。不過拜登還要再提一個兩兆美元基礎建設案,這個案子恐怕沒那麼容易通過,我們就拭目以待。

 

■ 先來談談紓困案的不同版本。參議院對眾議院的案子進行了兩個大調整。

  • 第一個調整,原本眾議院方案硬是綁進一條最低工資,將美國全國最低時薪拉高到每小時15美元,這是全聯邦的規定。傳統上美國各州有自己的最低工資,平均工資高的加州最低工資就比較高,內陸農業州可能就沒那麼高,但當地物價也沒那麼貴。15美元比加州原本的規定還高,可見這是非常巨大的調整,對經濟復甦會非常不利。所以拜登政府也不敢通過這個方案,這是民主黨中的激進派想推的,但這東西一通過失業率絕對拉高。所以這個部份就被參議院改掉了。
  • 第二個改變是降低失業補助的金額,但延長期限。美國本來就有失業補助,包含地方政府給的,以及聯邦加碼的。本來聯邦方面要加碼到一週400美元,現在下調到300美元,同時延長可以領的期限。這對經濟也是正面因素,因為失業補助金額太高會讓人不想回去就業,搞不好補助跟你原來賺的錢差不多,甚至更多。300美元對疫情受害者也是有相當大的幫助,但每週少100美元,一個月差400美元,有些人就會想去工作得到更多錢。讓人提早回去工作,對美國經濟比較有幫助。
  • 我個人覺得參議院版本比眾議院版本好很多。

 

■ 現在既然拜登已經簽署法案,三四月人們就會收到補助的支票,這筆錢撒下去,對美國經濟復甦會是很大的推力。

  • 雖然前幾週股市下跌,但我一直跟大家講,美國經濟復甦還在軌道上,非常正常健康,沒什麼大問題。
  • 聯準會一直說對美國景氣很擔心,其實只是怕影響市場信心。從去年第三季起的經濟復甦,我完全看不到有問題的跡象。一月起疫苗大量施打後,經濟肯定是穩健復甦,這等於本來火就在燃燒,現在又丟很多易燃物進去,火只會燒得更旺。
  • 前幾天美國公佈二月份非農就業數據,超過市場預期非常多,多了好幾十趴。二月其實才剛開始打疫苗,打過的人很少,但就業就已經開始反彈,三四月數字會更好。疫苗打得越多,疫情下短期失業的人就越會回到市場上,所以接下來三個月的非農就業數字都會很好。再加上每個人領到1400美元的現金支票,不是拿去消費買東西,就是拿去投資買股票,無論怎麼做都對資本市場有利。
  • 共和黨基本反對紓困案。他們也支持發補助支票,但認為1.9兆的預算規模實在太大,美國經濟有需要這麼大的修正嗎?這像是時速兩三百且還在加速中的賽車,啟動Turbo噴射引擎,之後開始爆衝。這筆錢對美國第二季經濟會產生非常大的提升效果。
  • 去年第二季是去年美國經濟最慘的時候。到七底八月初大企業公佈第二季財報時,年增率會非常漂亮。
  • 美國疫苗施打速度越來越快,每天兩百萬劑,一個月可以打到六千萬劑。美國有三億人,不需要每個都打,因為小孩子會感染但傷害小,有些人不接觸人群,還有另一部份人不相信疫苗不會去打。其實三億人只要打到兩億人,差不多六七成人口,就可以大致達到群體免疫,至少感染數會大幅下降。現在差不多已經有六千萬人打過一到兩劑。
  • 現在美國各地還有一些實體商店的經營禁令,例如封區或營業限制,這是美國經濟現在最缺的一塊。到五月底之前,會有七成美國人至少打過一劑。Mordena 和 Pfizer 打第一劑就有60%-70%的保護力,打第二劑則會超過90%。光是打一劑就會對病毒傳播達成很大的阻礙,我們很快就會看到新感染的人數明顯下降。
  • 我推測快則五月、慢則六月,美國的實體經濟就會完全重開,學生會回學校上課,實體店面都會打開,就業會全面翻轉。
  • 目前看起來變種病毒不會影響疫苗效力。大家比較擔心南非與巴西變種病毒株,它們變異的部份是類似的。目前實驗室的測試中,現有疫苗對這兩種病毒株免疫性較差,差到只剩六分之一,但這還是不會影響到防護度,因為人體會生產出更多抗體。除非又有更厲害的新變種病毒,否則我個人覺得不用擔心這個。
  • 我預測2021年底,美國失業率會降到4字頭。
  • 後續引發通膨不是不可能。今年美國實體經濟會大爆發,但我估計核心通膨還是很難超過2%。今年二月的核心通膨只有1.3%,要升到2%並不是那麼容易。若看核心通膨以外的東西,確實油價、原物料、食物都變貴,但說到底聯準會看的就是核心通膨,核心通膨認為能源與食物價格總是起起伏伏,所以不列入。核心通膨的概念是,當經濟開始過熱,產品跟服務的價格開始上漲,如果都漲得太快,市場會跟不上。聯準會只看核心通膨,是因為核心通膨才是衡量經濟活動是否過熱的更重要指標。
  • 聯準會今年下半年還是有減碼QE的可能。QE量化寬鬆原本的目的已經不存在,聯準會之所以不縮減QE的原因只是害怕影響市場信心。現在問他們,他們絕不會鬆口說會減碼QE,一定說會維持寬鬆政策。等五六月疫苗產生效果,感染大幅減少的狀況下,人心氣氛會改變,到時就算減碼,也不會有人說聯準會做錯。我還是維持原先的看法,就是今年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有三成機會看到聯準會減碼QE,或者至少對外說在考慮減碼QE。到時市場一定會震盪,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進場點。我話講得比較保守,但聰明人應該都聽得懂。

 

[ 技術分析有用嗎?]

■ 這是一個我想聊很久的話題,但一直找不到時間聊,就是技術分析真的有用嗎?例如K線、黃金交叉、箱形理論、波浪理論、上升下降通道之類。

  • 我自己投資時不太使用技術分析相關指標。它們對我只是小參考資料,但其實幾乎不會去考慮。不過市場上很多人非常認真看待與研究技術分析指標,所以我想談一下。
  • 我不是什麼技術分析專家,我的想法你稍微參考就好。我投資超過二十年,早期我曾經花不少時間研究過很多技術分析指標,但時代已經過去很久,也許有些新理論新技術我不知道,既然自己沒有使用的話,也不會成為這方面的超級專家,所以我的意見僅供參考。但因為很多人問我,所以還是要聊一下。

 

■ 技術分析基本不考慮公司營運本質,只從股票交易歷史數據的紀錄與變化,包含價格、成交量、數學統計方法,來判斷一檔股票是否可以買進或賣出。基本上就是從交易歷史數據中找規則,來判斷如何進場、出場。

  • 例如K線圖,可以看到股票的價格變動區間,上漲還是下跌,基本上就是看它的型態來判斷會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均線,例如二十天、五十天均線,日均線、週均線、月均線都有,讓你看出過去一段時間平均價格多少來作參考。
  • 技術分析代表投資者試圖對整個市場發生的交易行為進行數據分析,找出一些行為模式或模型,來判斷某檔股票未來會向上還是向下走,此刻適合買還是適合賣。也就是用交易數據解讀市場上發生的事。
  • 技術分析真有用嗎?我個人認為技術分析資料來源都是實際成交的歷史數據,是真實的市場行為,所以確實是可以當作投資人集體行為的統計分析。但即使如此,它在投資領域還是有其極限。
  • 如果投資上有什麼王道鐵律,早就每個人都賺錢了。

 

■ 技術分析就算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準確度,但還是有三大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技術分析有非常多種理論。我認為其中有些指標比較合理,另外一些指標毫無意義,根本就是鬼扯。這就像武俠小說裡面有幾百種門派、幾千種招式,有些招式有合理性,但有些招式一看就是超爛的,拿去實戰會死得很慘。名稱都叫技術分析,但不是每個理論或指標都靠譜。

  • 接下來講的不知道會不會得罪一些人。我認為比較靠譜的技術指標包括均線,因為它就是一段時間的平均成交價格,可以推演出成交價高於或低於均價時投資人的心態如何。然而這還是不會100%準確,你沒有讀心術,而且投資人不是一個群體而是一個個不同的個人。但某種程度上你是可以用這些數據去推演比較可能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即使判斷出來的東西不會100%準確,但還是有一點參考價值。
  • 但有一些技術分析理論跟畫天書沒兩樣,認為發生A之後一定會發生B,有三階段五階段十階段,這些東西我個人完全看不出理由。如果相信股市有這麼明確的規則,等於不相信股市有高度隨機性。我相信股市有高度隨機性。
  • 舉例來說,去年三月疫情股災後,四五月股市開始上漲,很多信奉技術分析的人都說會打第二隻腳。我不知道會不會,但我內心中自問:為什麼非要打第二隻腳不可?事實上最後也的確沒有出現第二隻腳。當時如果有人問我如何投資,我都說定期定額分階段買入,如果有一筆大錢,就分三等份,四五六月各投入一筆。
  • 很多技術分析高手,彼此間的看法跟意見也不一樣。假設有ABCD四個理論,有些高手說AB有用CD沒用,另一些說AB沒用CD有用。如何判斷誰講的才對?
  • 我只能說有些技術分析概念可以參考,另外一些完全不靠譜。

 

■ 技術分析的第二個限制是它只能分析過去,但不代表能準確判斷未來。

  • 不管你的技術分析模型對過去分析得多好,對未來終究未必很準確。我相信股市本質上就有高度隨機性,沒有一套工具能準確預測。
  • 如果你研究很多技術分析理論,打算作為投資依據,那一定要認知到一件事:技術指標判斷出來的結果也只是一種可能性。例如你解讀出來判定某股票會漲,那也只代表它漲的機率比較高,但事情不會百分之百按照你分析的結果發生。
  • 當你理解了技術分析有這種極限的時候,你會怎麼做?就算你按照技術分析的理論研究出了結果,實際操作時,你還必須有操作策略。你要想好如果發生的事情跟預期不同,你要怎麼做?假設你分析出A股票會漲爆,但其實只有70%機率,那還是有30%機率不是依照你預期的走。那你就不會第一時間將資金全押,而是會分段投入,或是用骨癌常講的方式先試單。有這些策略,事情不如預期的時候,才會有調整空間。一定要認知到,技術分析的結果只是一個機率和可能性而已,不代表100%如此發生,一定要有策略來應對這樣的變化。

 

■ 技術分析的第三個限制是,如果一個指標很有效,未來就會越來越沒效。如果大家都發現某個指標有效,都跑去用,之後就會無效。這叫效率市場。

  • 如果你發現一套有效的技術分析指標,最好當成秘密,永遠不要告訴別人,別人不能照做,這樣才能一直維持優勢。
  • 假定有一套理論大家都在談,如果大家都知道要提前一步,那你只能提前兩步。如果大家都知道要提前兩步,那你只能提前三步,才能得到好的成果。
  • 市面上越多人用、越主流的方法效果越差。例如Jim Simons的文藝復興基金,做程式量化交易,可以說是一種以秒為單位的技術分析,績效很好,賺很多錢。有很多高手透過技術分析賺到很多錢,但他們不會對外公佈用的方式,因為越多人知道,他們操作越困難。每一個技術分析賺到錢的人,背後都有至少三個人用技術分析虧了大錢。

 

 ■ 如果技術分析適合你的投資風格,你也懂得怎麼用,那你確實有可能獲得不錯的投資報酬率。它有兩個前提,第一就是適合你。要我主觀去說,九成的人都不適合用技術分析。就算適合的人,也要先找到正確的那個技術分析理論。這就像古代打仗,若你是個長槍兵,有人發弓箭給你,你射不準,人家殺進來你也不懂如何防衛自己,最後你就會死得很慘。

  • 個人認為,如果你真心認為自己適合用技術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實測,得到不錯的報酬率,那或許你可以用技術分析做投資。但最好是能通過長期考驗,例如十年期間,不要只試一波行情你就覺得有效了。對那些試過沒效的人,就不太應該去用。
  • 技術分析只適合比較短線的交易,時間從幾個小時到幾個月。像我這種長期投資者,績效看一年都覺得太短,至少看三五年,那麼技術指標價值都不是很高。技術指標不太影響我買進或賣出的決策。
  • 我個人只會拿技術指標稍微參考,通常我會看均線來了解市場的中長期趨勢,包括二十天、五十天與兩百天均線。另外一個就是KD隨機指標,可以看出一檔股票近期走勢是變強還是變弱。快速指標會比較快,慢速指標理論上會慢慢跟上。但我也只是參考,不會像有些人看到股票跌到均線就認為是個支撐,跌破均線就認為會下探下一個均線,像是跌破二十天均線就一定會下跌到五十天均線,所以跌破二十天均線時要趕快賣掉,等掉到五十天均線再買回來。老實講這事對我沒太大意義,我不會看它來決定操作。
  • 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我的方法就是buy and sleep買了就去睡覺。我建議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了解一些技術分析的概念,去做點小嘗試,慢慢評估是否可以放進你的策略裡面。例如先拿10%資金去買,然後看看自己是否睡得著,就像我們上一集講的。如果你連續三年技術分析的部位都打敗不是技術分析的部位,那你就可以放20%,30%進去,越放越多。
  • 我的意見是,絕大多數人,大概九成以上都不適合技術分析,比較適合定期定額買進大盤ETF。想買個股的話,可以參考M觀點的easy10和techgiant25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