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蘋果臉書隱私權大戰、中芯人事大鬥爭、Coinbase 要 IPO | 【科技M頭條】#2 摘要

【科技M頭條】第二集精華摘要

本集主題 – 蘋果臉書隱私權大戰、中芯人事大鬥爭、Coinbase 要 IPO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推薦想要聽到完整內容的,可以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Youtube: https://youtu.be/M7SxsBOK8PM
Podcast: https://apple.co/3aBXDiN

[蘋果臉書隱私權大戰]

上周 Facebook 在美英幾個大報登全版廣告,正面抨擊蘋果關於新版 iOS 隱私權方面的修改,明年初生效。修改 IDFA 會傷害很多中小企業,臉書聲稱是為這些企業站出來對抗蘋果。修改上線之後會比較難把廣告打給鎖定對象,因為跨 App 使用資料變成額外需要用戶同意(以前是預設同意)。臉書聲稱蘋果在削弱小企業做生意的能力,而且也可能影響網路生態。蘋果則回擊說,他們這麼做都是為了蘋果產品用戶站出來,給用戶選擇權。此事八月已經吵過一波,蘋果當時已經延期實施。

 – 蘋果為何會調整隱私權模式?廣告本來就不是蘋果收入重點,讓蘋果產品購買者覺得蘋果就是好,才是商業競爭力來源。想把蘋果打造成最保護隱私平台,是產品差異化的重點策略。而改變只會打擊到臉書與Google等廣告巨頭,削弱這些競爭對手長期來說也不壞。

– 今年 8 月以來,臉書不斷發聲明要蘋果不要搞壞整個網際網路。臉書等於是現在網路廣告上面的領頭羊。雖然收入金額 GOOGLE 最大,臉書第二名,但其實投放廣告技術上臉書是最精確的,也是各公司投精確廣告的首選。所以臉書為產業說話也很合理。

 – 臉書是為自己的商業利益出來說話嗎?不完全是。現在臉書 App 或 Instagram App 的廣告早已不用蘋果 IDFA 技術,所以主力廣告營收不受影響。臉書旗下產品 Facebook Audience Network (FAN)第三方網路平台會受影響。現在開發商想在 App 內放廣告有兩個選擇,Google 或臉書的 FAN。FAN 目前佔臉書廣告營收根本不到 5%。所以臉書確實不是在為自己一家公司的短期利益,而是為了整個網路廣告產業在說話。

 – 蘋果不會因為臉書抨擊就不去更新。臉書更是不會受此事影響,甚至會有成長。因為受此影響變不精準的,是其他所有需要 IDFA 收集資料的廣告平台,而臉書靠其本身 App 中的資料就足夠精準投放廣告。所以原本流向競爭對手的廣告費會流向臉書。

 – 今年第二季美國受疫情嚴重影響經濟停擺之時,廣告金額大幅減少。Google 多年來第一次收入衰退,但臉書是逆向成長的,這是因為臉書在所有網路廣告管道中最有效、最精準。廠商砍廣告預算一定是先從效果不佳的開始砍。不管有什麼其他缺點,只要臉書能一直維持這個最精準地位,廣告收入就只會成長,不會下跌。

 – 如果未來其他靠廣告獲得收入的 App 之間彼此不能分享資料,請問誰獲利最大?臉書。臉書擁有最多的個人資料,而且都在自己的 App 裡面。其他廣告產業競爭者需要把多個跨網站跨 App 的資料整合起來,才能勉強跟臉書對抗,而精準度還是輸給臉書。等蘋果推出新隱私權政策,各 App 很難互聯時,最後廣告費會流向臉書,臉書才是贏家。臉書收入年年快速成長,所以就算失去FAN的收入,影響也不大。

 – 如果本來精準投放廣告實力,臉書是 100 分,其他公司是 80 分的話,這次隱私權修改後,臉書還是 100 分,其他公司則變成 50 分。你覺得臉書是獲益還是受傷? 投放臉書廣告,取得一個客戶的成本五年來已經貴了兩三倍,但還是比投其他家划算。

 – 但臉書為何還是要出來講話?

  1. 長期而言,如果臉書以外的網路廣告變得更不準,讓廣告主印象變差,原本廣告預算一直從傳統廣告流入網路廣告的趨勢會逆轉,整個產業會一起下沉。若整體數位廣告產業大餅萎縮,對於龍頭臉書來說也不是好事。
  2. 想給蘋果一個警告,可以避免蘋果繼續進逼,最後做出真正損害臉書的舉動。

 – 先前我在粉絲專頁說,這次角力我比較站在臉書這邊,下面就很多留言批評臉書。其中有很多錯誤資訊,我在此澄清一下。例如很多人說臉書偷聽後投放廣告,目前為止都沒有實證。有幾條與此相關的新聞,例如臉書之前承認你如果使用 Messenger 語音通訊,他們有用這些資料在匿名的狀態下做 AI 與人工訓練,但他們沒有用這些資訊對你投放過廣告。另一條新聞則是主動按鈕辨識音樂等美國才有的測試功能。

 – 人們對於隱私權有莫名的恐懼。蘋果本周作了更新,安裝APP要你滑過給予的資料權限,隨便一滑就好幾頁,看起來很可怕。但大家想過嗎? 原本就是要這麼多的資料,APP 才能夠精確運作。很多消費者以為不需要的權限,其實是必要的。一個罐頭後面的成份標示可能有一大堆讓你看了很恐懼的東西,但其實都是必要且對人體無害的,但如果未來你要買一個罐頭前還要逼你先全部看過一次的話,這罐頭銷量會大減。

 – 本次事件象徵未來蘋果與臉書衝突會越演越烈。這是兩家 DNA 根本衝突的公司。蘋果追求秩序井然,臉書則是在野蠻生長生態系中表現更佳。今年他們已經互相攻擊過幾次。未來兩家公司關係應該以衝突為主。

 

 

[中芯人事大鬥爭]

半導體界大老蔣尚義回鍋中國半導體最大廠中芯擔任副董事長,沒想到造成中芯聯合執行長梁孟松直接在董事會中請辭。梁遞交的辭呈中抱怨,自己日以繼夜帶領中芯研發部門完成先進製程開發,卻沒被告知蔣尚義人事案消息,感到不受尊重。蔣尚義和梁孟松都是台積電「叛將」,當初就是上下級關係,也在中芯共事過,沒想到心結如此之深。

 – 梁孟松的主要貢獻是製程方面,將中芯製程從 28 奈米推到 14 奈米,現在挑戰 7 奈米。中芯被美國制裁無法取得關鍵技術和設備,製程研發會碰到問題,而梁孟松大概也無法解決。據說找蔣尚義回去則是可能可以在戰略等更高層次有作用,例如取得設備和封裝。

 – 目前的內鬥對蔣和梁兩人的名望有點傷害,可能降低他們挖角台積電人才的能力。

 – 媒體喜歡稱他們兩人是叛將,其實在職場裡面,跳槽是很合理的事,沒理由跳到別的公司就要被稱為叛將。只是台積電被當成台灣之光,韓國三星或中國中芯又正好是台灣社會很討厭的競爭對手,所以從台積電跑到這些公司,就必須承擔外界的眼光。對於一般人來說,他們承擔的罪名,或許就是跑去幫助台灣的敵人更有競爭力吧。叛將的叛可能叛的是台灣社會。

– 我個人不太會用叛將形容他們。跳槽不應該用叛將來形容,因為公司和人的關係本來就應該你情我願,分手很合理,也不太可能加入某家公司就在那裡終老。既然公司有權裁員,員工當然也有離開的選擇權。

– 蔣梁兩人跳槽應該不是為了錢。我相信梁蔣兩人在離開台積前的身家一定都是十億台幣以上,甚至二三十億,老實講他們早就不缺錢了。梁跳槽的著眼點可能是舞台和成就感,想要當家。他不是台積電未來的接班人,如果留在台積電他也不是最核心的人物,但到了中芯他是 CEO。蔣的狀況又更不同,他在台積電根本已經退休。有人跟我說他是為了民族大義去中國幫忙的,老一輩的人物有不少人有大中華思想。這我就不能證實了,大家當閒聊聽聽。

– 關於梁沒被告知的問題,副董事長是 CEO 的主管,公司任用上級不需要告知下級。找蔣來可能就是要管你的,怎麼可能會告知你呢?高階經理人很多時候看似風光,但其實也只是一個棋子而已。該捨棄的時候捨棄,對公司也很重要。

 

[Coinbase 要 IPO]

美國成交量最大、最知名加密貨幣交易所 Coinbase 正式向美國證監會遞交股票上市申請,若成功會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該交易所 2012 年成立,用戶數量超過 3500 萬。Coinbase 若上市,象徵加密貨幣更加正式受到主流社會的認可。外界猜測它可能會採取 DPO 而非 IPO的上市方式。

 – 現在美國股市不斷創新高,比特幣也創新高,對於經營加密貨幣的交易所來說確實是上市最佳時機。 上市的結果,可能是加密貨幣更受社會認可,並提升Coinbase聲望,使其比起競爭對手更獲交易者信賴。

– 關於估值,Coinbase 在 2018 年 10 月完成 3 億美元的 E 輪融資後,估值達到驚人的 80 億美元。以現在的市場熱度,再翻個好幾倍我覺得可以期待。有一份分析報告提到估值可以到 280 億,不過等上市申請文件出來再看會比較清楚。我對加密貨幣這方面其實也不是那麼熟,分析不見得就對。

 – 加密貨幣未來的長期前景,目前看來是往上升的,但到底會到甚麼程度?十倍?百倍?千倍?沒人可以預言。它未來佔整個投資市場的交易份額,從 0.1% 到 10% 都很有可能,但我個人是相信它不會成為主流。

 – 有趣的是,加密貨幣原本的理想是去中心化,分散權力,但搞交易所其實就是某種程度的中心化。交易所股票上市後更是跟主流市場直接介接,原本要對抗市場的東西,慢慢也被納入成為市場的一部份。中心化是加密貨幣邁向主流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