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9

Google I/O 重點精華,各種未來技術登場 | 【科技M頭條】#22 摘要

【科技M頭條】#22 精華摘要
本集主題 – Google I/O 精華、印尼合體科技巨頭、蘋果向中國低頭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網頁版本只會有第一則主題的精華摘要。如果想看第二與第三則的精華摘要,請訂閱M觀點免費電子報<<M報>> – https://bit.ly/345gBbA

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

Youtube: https://youtu.be/Q4ZoPigNZ2U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hUxijN
Spotify Podcast: https://spoti.fi/3vr9qIt

歡迎來到科技M頭條,這是一個討論與分析每周科技界重大新聞的節目。如果你對於更深入的觀點有興趣,歡迎訂閱我們的付費電子報科技巨頭解碼。你可以透過我們節目下方的文字區連結,來訂閱我們的科技巨頭解碼電子報,每月只要 169 元,讓你完全掌握科技與商業的趨勢。

[ Google I/O 重點精華 ]
■ 谷歌一年一度的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本週召開,受疫情影響跟去年一樣在線上舉辦。I/O 是指input/output 。這個大會的看點就是谷歌又研發推出了哪些新技術,不會發布新產品,而是揭示技術方向。但它比產品發表會可以更早看到公司的計畫與未來科技的趨勢。今年 Google I/O 的重點如下:

1. 安卓12代正式公開。新的UI設計控制台 Material You 更加個性化,更有彈性更活潑。讓使用者可以自己決定裝置的UI風格與配色,而且有更多細節可以調整,包括對比、大小、框線粗細等等。儀表板式的顯示可以讓你輕鬆看出有哪些App正在跑。這個會先在Pixel手機上推出,然後擴展到其他谷歌產品,例如Chrome、穿戴裝置等等,都可以輕鬆套用你的同一套偏好。我自己對設計風格興趣不大,但不少人覺得很重要,我們就提一下。

2. 谷歌地圖也有了不小的進步,包括未來導航的建議路線會考慮到減少緊急煞車 hard breaking 的次數,讓開車更安全順暢。這是因為越常緊急煞車的地方,事故機率會越高。街景會更準確且顯示更多有用資訊,包括商店人潮、評分等等。未來地圖還會顯示人潮群聚的地點,無論你想要躲避疫情還是湊熱鬧,都有更多資訊可以參考。例如疫情結束後你開車去了墾丁,但不知道四五個景點中該去哪一個,可能就可以參考這個功能來決定。另外,地圖會透過AI了解你的使用習慣,並且預先判定你打開地圖是想要做什麼。

3. 這一項是這次我認為大會公佈最重要的內容,在搜尋方面,將會加入Multitask Unified Model(MUM),更能理解人類在搜尋時到底想要搜些什麼,更了解各種相關的資訊,並會猜測你搜尋的意圖,產生更組織化的搜尋結果。基本上是有個AI幫你判斷你想要搜什麼,過程中需要哪些內容,然後從眾多的網頁、圖片、商品分類中幫你整合出來結果。這個模型未來幾年可能會慢慢陸續引進谷歌的搜尋引擎。

4. Google 升級穿戴式裝置的 Wear OS,還表示要跟三星合作,整合了三星的穿戴裝置作業系統Tizen。其實這個 Tizen 三星本來是要做在手機上,後來發現自己搞不起來,所以才改成用在手錶上。現在谷歌跟三星決定兩邊合作,因為知道分開搞打不贏 Apple。以後這平台就叫 Wear,不再叫 Wear OS。未來三星還有谷歌併購了的 FitBit 智慧手錶都會用這個Wear ,所以除了 Apple Watch 以外,Android 陣營一方算是統一了版本,將會成為穿戴式裝置的另一大平台。這個新版本號稱效能提高30%,看動畫也會更順暢。

5.Google Workplace (等於谷歌的線上Office軟體) 推出新的 Google Canvas 應用,等於一張畫布,可以整合所有其他服務,在單一的檔案裡面就可以串連會議活動時程通知、試算表格、簡報、雲端硬碟、行事曆、Gmail、協作平台、投票功能等等,全部嵌入同一個檔案裡面。這個其實微軟 Office 早就有了,也有點像我最近常用的筆記軟體 Notion,因為也有不少人把 Notion 當成共同工作的平台。

6.谷歌還推出了第四代AI晶片 TPU v4,專為AI和機器學習所設計,效能比前一代快一倍,今年內就會開放給 Google Cloud 的客戶使用。

其實他他們還有發表蠻多其他的內容,例如 LaMBDA 自然語言對話模型,但我想先挑以上六個項目跟大家分享。

■ 之前看科技島讀有一篇講 Google Map 的未來想像,裡面包含所有商店的資訊與評價,可以成為強大的服務平台。從這次的Google I/O看起來,Google 的確有想把 Google Map 當成一個實體虛擬整合的入口。
• 谷歌搜尋是問問題的入口、資訊的入口,而未來要查實體與虛擬的整合時,可能就不從搜尋入口進去,而是從地圖入口進去。未來你去一個沒去過的新城市玩,例如京都,到了酒店之後你打開 Google Map,就會告訴你附近有哪些餐廳、哪些商店,評價如何,幫你規劃路線,甚至直接在地圖上訂位。目前 Google Map 做得還不是很好,現在谷歌地圖還是一種工具,但看起來他們是有明確目標,就是讓地圖也成為一個入口,不是單純工具。
• 所以有些新功能,例如 LiveView 會告訴你有哪些商店哪些餐廳,跟 AR 結合,這些都是在推動地圖成為入口。未來成果如何值得繼續觀察。

■ 你如果覺得目前的 Google Search 已經很強大了,那 Google 是不認同你的,他們認為還可以更強。他們持續優化搜尋引擎功能的意圖會一直存在下去。
• 關於這次發表的 Multitask Unified Model (MUM,多重任務統一模型),著名分析師Ben Thompson 有一句話形容得很好,就是 From Search to Answer — 從幫你搜尋變成回答你的問題,搜尋引擎成為回答問題的機器,直接給你答案。
• 按谷歌自己的說法,傳統的搜尋引擎概念下,你得輸入很多不同問題,然後你自己得從大量的資料來尋找,才能獲得最有用的資訊。如果要完成一項複雜任務,通常需要進行八次搜尋。舉例而言,如果我想知道台灣有哪些好的科技節目,我可能會先搜「科技節目」,再搜「科技節目 主持人」、「科技節目 推薦」、「科技節目 收聽平台」….每次搜尋都會出現幾十個 Google 認為重要的連結,你要再去看連結內容來分析並找出答案。但你如果去問專家,你只需要問一個問題,專家會給你所有的答案。如果搜尋引擎能一次給你答案,你就不用搜那麼多次了。
• 這次的 Keynote 演說中谷歌舉了一個爬山的例子。假設你已經爬過合歡山,想要爬富士山,還要做哪些準備?傳統上你必須做大量搜尋,並自己進行研究。但如果是用 MUM,它會幫你判斷兩座山的高度差多少,哪個難度比較高?哪條路徑比較適合爬過合歡山的來爬?合歡山你是哪個季節去的,所以去爬富士山的話哪個季節適合?兩邊用的配備有那些差異?需要哪些額外的體能訓練?它甚至能看圖,知道合歡山的登山鞋跟富士山的登山鞋有哪些差異。
• 更重要的是,富士山的多數資料都是日文的,MUM 會幫你整理日文資料,並翻譯讓你看懂。MUM 的特色是更了解你的意圖,會推測你接下來找的那8次是什麼內容,一次吐給你。傳統搜尋引擎主要是去看網頁,而 MUM 則是可以看懂文字、圖形,並了解多國語言。
• 幾個月內我們應該還看不到這些成果,但今年底到明年起我們應該會看到 Google 將這些研究成果陸續用在搜尋引擎上面。

■ Wear方面,谷歌跟三星合作非常合理,而且早就該做了。既然分開來打不贏 Apple,那就應該合作。現在蘋果以外的穿戴式裝置,沒有一家有決定性的能力與蘋果對抗。 Google、Samsung 都不想被蘋果一直壓制,所以合作是正確方向。至少肯定比合作前更有機會挑戰蘋果。

■ 我真心覺得 Google Canvas 很像 Notion。目前看起來比起微軟的整合,它不成熟的地方還很多。Google Canvas 想達成的就是專案裡面各式各樣不同的資訊整合在同一個地方。Notion / Evernote 之類的工作資訊整合軟體,未來多多少少會被 Google Canvas 影響到。

 

想要看到完整的精華重點摘要嗎?立刻訂閱M觀點免費電子報<<M報>> – https://bit.ly/345g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