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微軟元宇宙玩真的,要直接跟 Meta 搶市場? | 【科技M頭條】#42 摘要

【科技M頭條】#42 精華摘要
本集主題 – 微軟元宇宙玩真的、英特爾的大反攻、蘋果打殘網路廣告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網頁版本只會有第一則主題的精華摘要。如果想看第二與第三則的精華摘要,請訂閱M觀點免費電子報<<M報>> – https://bit.ly/345gBbA

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

Youtube: https://youtu.be/7Ndk0byPjHA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qIEWCn
Spotify Podcast: https://spoti.fi/3ciQuDX

歡迎來到科技M頭條,這是一個幫助你掌握世界科技產業動向的節目,每個禮拜一中午 12:15,為大家帶來三則重要的科技新聞的分析。另外,如果我們節目還無法滿足你的求知慾,也歡迎訂閱我們的付費電子報 – 科技巨頭解碼,裡面會有很多更深入的分析。

 

[ 微軟元宇宙玩真的 ]

■ 比 Meta 還早提出元宇宙的微軟在 Ignite 2021 秋季大會宣佈了多項新服務及更新,其中最受矚目的,就是微軟針對元宇宙的想法與企圖心。

• 微軟宣佈要將他們的虛擬工作平台 Microsoft Mesh 加入企業內部協作軟體 Teams,讓現有的混合實境 mixed reality 技術以及 HoloLens 裝置能夠與視訊會議相互結合,預計將在 2022上半年正式推出。未來用戶可以用 3D Avatar 在虛擬辦公空間中開會、分享檔案、互動、做簡報,過程中還可以透過 AI 幫助模擬本人的動作、手勢、表情與說話嘴型,來展現個人特色。單純只是不想本人上鏡、但不想戴頭盔的人,也可以選用 2D Avatar 來開會。用 HoloLens、其他 VR 頭盔甚至只用手機或電腦,都可以開啟微軟的這些 Avatar 功能。另外,企業也可以在 Teams 打造自己的專屬虛擬辦公空間,甚至複製現實中的總部。

• Team 產品經理 Nicole Herskowitz 表示,現在人們只要線上開會三四十分鐘就會很累,無法持續保持專注跟參與感,使用 mesh 有助於減輕這種疲勞。另外,Team 還會加強翻譯跟講話轉文字稿的功能,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使用 Team 溝通協作更無障礙。我自己是非常期待。

• 外界紛紛將微軟這個舉動視為跟 Meta 硬碰硬,加快搶食元宇宙的大餅。但微軟方面表示,他們的願景不像 Meta 那樣是打造自己的元宇宙,而是希望透過作為底層,將各個多元的不同元宇宙結合到一起。

 

■ 很有趣的,線上會議是目前兩大科技巨頭對元宇宙共同選擇的第一站運用。

• 早期大家覺得元宇宙的應用大概會偏個人,就是玩遊戲或進行社交,但現在趨勢好像變成偏企業,臉書跟微軟都是選擇以線上會議作為最早的應用產品。工作將會是元宇宙的重要應用場景。
• 兩家公司的這個選擇跟疫情有關。疫情期間,線上會議幾乎成了數位科技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場景。我問過一些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他們一天開五六個 Zoom 或 Teams 會議基本上是家常便飯。在大量使用下,整個科技產業一方面受惠於視訊會議的技術進步,另一方面也深刻感受到其不足。幾個小方框上面有頭像一起開會,感受與互動狀況終究大大比不上在實體會議室開會。
• 線上會議正好是最適合用來示範 2D 網路跟 3D 網路的差別,其實差的就是 presence 存在感。會議室參與人數、空間都有限,不像線上遊戲需要建構龐大的世界跟讓成千上萬眾多玩家參與,先拿有限場景來做實驗是很合理的選擇。
• 我自己是還沒有用過 Horizon workrooms 開過會,我目前的工作型態不用開那麼多會。但根據有用過的人基本上都覺得很棒,比起現有的視訊會議更有臨場感,也更有工作效率。對這個想法我目前只買單 80%,畢竟今年初 Clubhouse 出來,也很多人說體驗超棒….當時我只買單 50%。

 

■ 所以 metaverse 的第一站,會是辦公室與商務,而非家中的娛樂?

• 知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 最近幾期講 metaverse 的文章大概都持這樣的看法,這也呼應了 MSFT 與 META (FB) 的行動。他以前不看好元宇宙,但最近想法有變,其中最重要的概念變化,是 VR虛擬實境 /Metaverse 元宇宙從 destination (目標,終點站) 轉換成 a pathway to something else (方法、手段、媒介)。前者就像是電影院,後者就像是手機。前者是想進到元宇宙裡面做很多事,後者是想透過元宇宙做很多其他的事。
• 這樣講太抽象,那我舉個例子。坐車這件事,可以本身就是目的,例如去飆車或參加 F1 賽車。 這跟坐 Uber 到某個地方去做別的事是很不同的。前者坐車本身就是目的,後者坐車只是要服務另一個目的。我們現在做任何事都透過手機,它只是必經過程,是用來做其他事情的,也是後者。我大致認同 Ben Thompson 的這個想法。
• 他認為如果 metaverse 真的做起來的應用場景是辦公室的話,才會成功。如果是在家裡偶爾才打開的東西,就會相對小眾,例子就像遊樂器。要變成大眾市場,就必須隨時隨地都要用到 metaverse。其實有個實際例子,個人電腦當年也是透過企業市場才真正發展起來。現在的公司人手一台電腦,而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台灣一家二十人的中小企業裡面,可能只有兩台電腦。早期機器貴,也想不到每個人都需要一台的理由,所以就買兩台,只在必要的時候用。Ben Thompson 覺得要變得每個人隨時需要,元宇宙才會真正發展起來,而未來幾年會花大錢買 metaverse 頭盔的,應該主要都是企業。
• 如果現在的狀況真是這樣,那麼 Ben Thompson 認為微軟目前是元宇宙這條賽道的領先者,成功機率比META更高。我對這個說法持保留意見,我只敢說微軟現在是有優勢。首先,Teams 在企業領域的確是非常強大的平台,大多數的大型企業內部溝通協作都是使用 Teams。而且微軟很會打造生態系。在打造開發者生態系這件事上,微軟比 META 蘋果都更厲害。蘋果打造生態系就是要盡量賺最多的錢,但微軟懂得讓利,賺個固定比例就好,盡量跟開發者分享。所以蘋果跟消費者關係好,微軟跟開發者關係好。
• 不過 META 每年砸 100 億美金以上投進元宇宙,也不能小看。微軟雖然比臉書更有錢,但我覺得他們應該不會做到這麼誇張的程度。臉書整家公司在全力轉型,把元宇宙當成生死存亡之戰。微軟則是有很多領域都在賺錢,不見得會這麼投入。而且微軟也得想辦法把 HoloLens 2 的價格降下來,現在幾乎比 META 的產品貴了十倍。

 

■ 在元宇宙領域,微軟會和 FB 共存嗎?Metaverse 的最終站是什麼?

• 小說 Snowcrush 或電影一級玩家的劇情,都是一家公司控制的單一世界主宰一切。但未來真實存在的元宇宙,應該是類似 Internet 這樣,上面有各式各樣的服務。也就是說可能我們戴上頭盔後,可以進入多個不同的小 Metaverse,彼此有著或高或低的互通程度。裡頭有些東西可以帶出來外面,有些不行。100% 互通、統一的平台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這樣對於廠商來說沒有足夠的利益。但會不會有一些共通的協議與格式?我想是可能有的。
• 所以微軟跟 FB 這幾家公司完全可以在元宇宙領域並存,不會拼勝負拼到你死我活。這就像視訊會議方面,Zoom、微軟 Teams 跟谷歌 Meet 也是並存,沒有誰能完全消滅對手。

想要看到完整的精華重點摘要嗎?立刻訂閱M觀點免費電子報<<M報>> – https://bit.ly/345gB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