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

微軟加入自駕戰場、谷歌威脅退出澳洲、英特爾最新財報解讀 | 【科技M頭條】#7 摘要

【科技M頭條】#7 精華摘要

本集主題 – 微軟加入自駕戰場、谷歌威脅退出澳洲、英特爾最新財報解讀

本精華整理為 YouTube / Podcast M觀點頻道直播的內容摘要,推薦想要聽到完整內容的,可以透過 YouTube 或 Podcast 完整收聽整場節目。

Youtube: https://youtu.be/Clznpe77R5s
Podcast: https://apple.co/3olQDtJ

歡迎來到科技M頭條,這是一個討論與分析每周科技界重大新聞的節目,如果你對於更深入的觀點有興趣,歡迎訂閱我們的付費電子報科技巨頭解碼,這是一個專門深入分析科技巨頭商業策略的專欄,能夠幫助讀者掌握最新的科技產業大趨勢。你可以透過我們節目下方的文字區連結,來訂閱我們的科技巨頭解碼電子報,每月只要 169 元,讓你完全掌握科技與商業的趨勢。

 

[微軟加入自駕戰場]

微軟伸出魔爪進軍自動駕駛領域,投資 GM 旗下自駕車公司 Cruise,並達成長期戰略合作協議。未來 GM 與 Cruise 會採用微軟 Azure 作為雲端平台,微軟則會參與 Cruise 下一輪 20 億美元融資,Cruise 估值來到三百億美元。

– 現在美國手頭最多現金的科技公司不是蘋果亞馬遜,是微軟。

 

>一般提到自動駕駛,都會先想起前兩名領先者特斯拉與谷歌的子公司 Waymo。Cruise 以 GM 為大股東,技術則是可以排到第三。現在引進微軟資金與技術,希望做到更大。

– 這是雙贏合作案。GM 是投資自動駕駛比較多的傳統車廠。微軟除了雲端,AI也很厲害。GM 與 Cruise 等於增加了強力隊友,得到技術又得到錢。

 

>需要增加隊友,是因為競爭變得激烈。稍微落後的 Cruise,其背後以 GM 和 Honda 為主的聯盟有無機會成為自動駕駛新勢力?個人覺得是有機會的。

– Cruise 的技術一般認為不錯。微軟 AI 方面投資很大,所以加上微軟可能就有能力對抗競爭對手。 

– AI 軟體方面 Google 排第一,微軟第二。AI 硬體方面 Google 只落後 Nvdia。

– 微軟曾經想透過嵌入式 Windows 進軍智慧汽車,但大家都覺得會當機,所以沒做起來。

– 我個人的看法是,微軟已經沒有佔領車子作業系統的野心。我估計他們要做的只是 AI 與雲端方面的輔助角色。

 

> Edge AI 邊緣運算:某些領域需要即時運作,不能依靠雲端,所以真實世界的邊緣端點也要有AI能力。邊緣與雲端兩邊AI整合,是微軟未來的重要戰場,必須找到一個應用領域實際去了解需求,來進行調整。自動駕駛是很適合這種 AI 協作的戰場。微軟希望有一個展示處來證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好。

– GM 與 Cruise 除了要錢以外,也是想要微軟的 AI 能力。

– 微軟也投資過很強的AI公司。

 

> Cruise 或其他自動駕駛新創會否採用特斯拉模式?

– 現在自動駕駛有兩種主要模式:1.光達 Lidar 為主,攝影機為輔,一開始就以五級自駕為目標。2. 攝影機作為眼睛訓練頭腦,大量影像資料訓練類神經網路,一開始可能只有二級,但不斷向上進步。之前模式1領先,去年模式2後來居上。

– GM 與 Cruise 有機會往模式2走。GM目前高級車款已經有等級二的輔助駕駛系統 Super Cruise,若多裝攝影機,加強運算系統,是可以走特斯拉模式的。其實 GM 已經註冊新商標 Hyper Cruise。 

– 特斯拉技術能超越原本領先 Waymo,就是因為有百萬部車實際在路上跑,收集資料,訓練到 AI 變厲害。Waymo 只有幾百台在跑。GM 只要在高階車款裝上先進的影像辨識 AI,一年之內也可以有幾十萬台車進行這種訓練。我認為 GM 會這樣做,反正他們本來就在賣車。

– 前幾年大家還在爭論該走光達路線還是影像路線,去年爭論告一段落,因為影像路線勝出,光達變成輔助。

– 福特與福斯汽車投資了 Argo AI,也可以走這個模式2。

 

> 2021-22 自動駕駛會有突飛猛進的進展。特斯拉誇口今年實現完全全自動駕駛,其他廠商也必須急起直追。

 

[ 谷歌威脅退出澳洲 ]

澳洲聯邦議會推動新法律,目標是大型網路平台必須付媒體錢才能使用相關新聞,搜尋引擎或FB有任何新聞連結,有用戶點進去,平台就要付錢,否則罰款。以澳洲政治風向,此法案很有機會今年通過。谷歌紐澳主管在國會聽證會中說:若此法案通過,谷歌將被迫停止在澳洲的搜尋服務,退出澳洲市場。澳洲總理 Morrison 則回應說:澳洲做生意的規矩澳洲說了算,我們澳洲不吃威脅這一套。

 

> 澳洲想通過這法律,因為谷歌與臉書興起,受最大影響的產業就是媒體,他們的廣告收入流向平台。媒體認為自己辛苦找記者跑出來新聞,錢卻被平台賺走,感到很不滿,就施壓政客要把錢拿回來養活媒體。

– 我們這年代的人很重視媒體,覺得是民主社會運作的重要一環,然而我個人近幾年反思,已經不太認同此事,現在的媒體根本胡搞瞎搞。但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支持媒體活下來。

– 此法律對平台商業模式是很大打擊。谷歌臉書覺得法案不合理,因為他們沒有直接用到內容,拿掉連結,失去流量與廣告的結果也是媒體受傷。

 

> 此事結果很難說,也許雙方會商量出一個合理的法律版本,平台付出一定的錢給媒體,但不會是現在的版本。但也可能談判破局,谷歌退出澳洲。

– 因為一旦開了先例,世界各國都會要求谷歌付錢給媒體。

– 法案若通過,FB 會讓澳洲用戶不能貼澳洲新聞。

– 此事發生,最受害的還是澳洲人民。不能用谷歌搜尋,臉書也不能貼上新聞來討論。

– 最後受害的恐怕是澳洲執政黨,得罪很多民眾,下一屆不用選了。

 

> 谷歌願意付一些錢給新聞放在谷歌新聞服務上的媒體。使用者付費很合理。

– 但他們不接受搜尋引擎放新聞連結也要付錢,那對其他網站內容作者是不是也要付錢?成本暴增,會導致整個商業模式崩潰。這件事谷歌不可能讓步。

 

> 從媒體生存角度看,此法律方向完全錯誤。

– 問題在於媒體沒有找到新的商業模式,撈錢給媒體,他們就不用進化了,反而維持在吃不飽餓不死的狀況。

– 台灣的例子就是中天,被逼下架後反而進化,因禍得福。

– 如果澳洲新聞無法出現在科技平台上,澳洲政府會完全無理由要錢,新聞流量還會大跌。

 

> 從談判角度看,兩邊把籌碼喊高再讓步,是常見談判手法。但若真的發生谷歌退出澳洲,導致澳洲政府下台,全世界政府都會發現科技巨頭比自己還強勢,他們奈何不了科技巨頭,但巨頭甚至可以回頭把政府搞死。

– 大家已經看到科技巨頭可以隨意封鎖川普帳號,若澳洲政府再敗下陣來,各國政府會怎麼看?

– 科技巨頭與各政府的正面對抗,是未來十年不可避免的大趨勢。

– 科技巨頭的母國可能比較容易對抗,但小國很難抗拒巨頭影響力。

 

[ 英特爾最新財報解讀 ]

英特爾發布2020年第四季財報,營收200億美元,EPS1.52美元,遠高於分析師預期的175億美元與1.1美元,股票大漲。但收盤後的電話會議中,還沒上任但被認為已經是真正管理者的新 CEO
Pat Gelsinger 表達沒有要全面外包晶片製造,主要會繼續現在的 IDM 模式,所以盤後股票又跌回去。

– 英特爾是被駭客入侵,不得不提早公佈。

 

> 財報數字高過分析師預期,主要是筆電成長30%。

– 第四季疫情又起,產生遠端工作與教育需求。

– 賣得比較多的是低價教育筆電。

 

> 2021年第一季展望不佳。預估營收降低 12%,營業利益率從38%降到30%,EPS則下降24%。

 

> 但更重要的是英特爾最賺錢的伺服器端營收比去年下降 16%,是很大的警訊。

– 資料中心的事業單位已經很多年營收沒有降低過。

– 重點是 AMD 已經入侵了資料中心市場。過去兩年 AMD 在很多市場都有斬獲,DIY 電腦市場2019 年就跟英特爾平起平坐,筆電市佔率則從20%升高到30%以上。之前只剩資料中心的市場他們一直打不下來,去年上半年市佔率還是個位數。但看英特爾財報,就可以看出AMD伺服器成長驚人。

– AMD 的米蘭核心伺服器晶片 EPYC 在測試中不輸英特爾。

– 英特爾在這方面2021年壓力會非常大。

 

> 英特爾晶片到底會不會外包給台積電製造?

– Gelsinger:2023年大部份晶片都會在內部製造,全面使用7奈米製程,但外包也會增加。

– 按此進度還是輸台積電一年到一年半。台積電2023年會進步到3奈米,英特爾7奈米比台積電5奈米厲害一點點,但還是輸給台積電3奈米。

– 個人還是認為英特爾會外包給台積電越來越多。Gelsinger 並沒有把話說死,從 51% 到 99% 都可以是所謂大部份,但台積電如果能吃下英特爾10%訂單就是很大進步。

– 現在比較確定的是顯示卡部分可能外包給台積電,其他非 CPU 晶片也有可能。因為 Gelsinger 說希望在內部生產與外包間找到正確平衡。

– 要外包必須搞定勢力龐大的內部製造派,首先必須把他們捧高並給予願景。

> Gelsinger 希望讓英特爾達成彈性架構。如果遇到內部產能問題,就要隨時可以外包。

– 英特爾產品設計與製造是整合的,要外包,台積電也要調整產線。

– Gelsinger 說希望未來晶片設計模組化,更有彈性,這樣未來要內部製造或外包都可以。

– Qualcomm 的晶片一半包給台積電,一半包給三星,蘋果也這樣,想給哪個代工廠都可以。但英特爾的晶片現在不行。

 

> 英特爾請回長期主力產品 i Core 系列總架構師 Glenn Hinton。

– 這代表 Gelsinger 很清楚公司問題在哪裡,找回技術高手設計下一代有競爭力的晶片,希望架構方面有更大的領先。

– 此事要開花結果,不是一兩年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