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與獨角獸下週起會改名,內容也會小改版,調整方向仍在考慮中。時間有可能改到週一晚上。晚上在我家錄比較不會有回音,不過會影響我和家人相處時間,所以還未決定。未來幾周會陸續進行各種調整,不過我在星期一談科技這件事還是沒有改變。若想要得到對科技產業的深入了解,歡迎進入我們M觀點付費訂閱科技巨頭解碼電子報,這應該是現在台灣對科技產業新聞最值得看的分析之一。以下進入主題:
觀看 YouTube – https://youtu.be/nHD9hh9W_lM
收聽 Podcast – https://apple.co/3qiZuOS
[SLACK 要出售給 SalesForce?]
美國有個很有名的企業辦公室內溝通通訊軟體,或者說更應該叫作企業內部的協作軟體Slack,之前非常紅,很多中小型企業喜歡用它來進行內部資訊溝通。11月26日,美國媒體傳出企業用軟體大廠 Salesforce (股票代號CRM) 打算收購 Slack 公司的消息。受該消息的刺激,Slack 股價大漲近4成,Salesforce 股票則下跌5%。簡單來說,整體市場覺得Slack找到救星了,但 Salesforce 的投資人卻對此有點疑慮。週五收盤後 Slack 股價站上 40 美元,市值來到232億美元。
Slack 是什麼?
Slack 其實是一家常被提起的獨角獸企業。如果你沒有用過,你可以把它想成是一種能取代 E-Mail 的工具。若我們將公司內部溝通過程稱為資訊流,Slack發揮的就是這個功能。例如公司內部溝通專案時,你可能要發電郵給技術部門的A,再發給客服部門的B,還可能要CC給一些其他人,不斷信件來回,這個是傳統工作模式,叫做 E-Mail 工作模式。Slack 則可以想像成按照各個部門開了很多個不同的聊天室,本部門的主管發一個信息,部門的人全部都會收到。除了按照部門外,也可以開專案型聊天室,某專案也許是跟資訊部門的某甲、客服部門的某乙、還有行銷部門的某丙再加上我,四個人一起負責,所有專案的資料、文件都可以放在這個系統裡面分享,這種企業協作軟體,能讓公司內人員彼此通過它去進行更有效率的合作。
Salesforce 為什麼會想買 Slack?
Salesforce 最大的業務是做顧客管理系統(CRM),這種系統是在公司資料庫為顧客建檔進行消費紀錄,分析之後公司就可進行顧客管理,例如發個簡訊問你是不是該買什麼產品了?或者是你生日快到了,可以發個生日折價券給你。但 Salesforce 在過去幾年,很認真想跨入解決各種企業需求的其他 SaaS 軟體雲端服務。它之前的產品線在企業內溝通方面比較薄弱,買下 Slack 將其整合進 Salesforce 現有的解決方案系統內,可以對企業提供更完整的服務。
Salesforce 這間公司很會利用併購方式成長,常常出手買下不錯的企業應用雲端服務公司,整合後就能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選項。除了產品上,它買 Slack 在商業上也會有互補作用。 Salesforce 方案主要是大型公司在用,Slack 的客戶則主要是中小型公司,特別是新創公司,合併後兩邊都可以試著將產品賣給對方的客戶。
此併購案成立將造成的影響
此併購若成立,最大的影響就是微軟跟 Salesforce 兩邊會更明確硬槓上。微軟跟 salesforce 本來就是處在既合作又競爭的狀況,微軟自己的CRM系統 Dynamics 目前全球排名大概在三五名左右,但是正快速成長中,幾年後 Dynamics 很可能會成為 Salesforce 的 CRM 系統最大的競爭對手。而 Slack 跟微軟的 Teams 也處於競爭狀況。Slack是世界上第一家將企業內部協作系統做起來的公司,微軟觀察了一兩年之後決定要跟上,就在Office裡面推出 teams 系統。過去幾年的廝殺之下,Slack 完全被 teams 打敗。Slack 老闆不斷改變說詞,一開始說歡迎微軟加入,後來說兩邊不是直接競爭對手,市場不同。發現投資人對此不買單之後,他們打算在歐洲提出壟斷控告,指控微軟用不公平方法競爭。由此就可看出 Slack 在與微軟競爭中是處於下風。若 Salesforce 買下 Slack,等於有富爸爸加入己方陣營,Slack 會更有本錢跟微軟競爭。不過整體而言,我還是覺得 Salesforce跟 Slack 整合競爭力增加有限,雖然可增強財務資源,但軟體方面綜效增加不多,應該是遠遠比不上微軟 Office 加 Teams 的綜效。
疫情下 Slack 的表現沒競爭對手好
在這一波的新冠武漢肺炎的疫情之下,有些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長,包括視訊軟體公司 Zoom 和微軟的 Teams 都成長非常多倍(Teams 也有很強視訊功能),但 Slack 雖有成長,相對而言卻是最少的。可以說它的市場表現已經遇到了瓶頸,競爭對手都表現得比他好非常多。
其實像 Slack 這樣提供單一功能應用的 SaaS 很容易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市場突然需求轉向能不能跟得上。我個人認為 Zoom 買 Slack ,或者Google 買 Slack 都可能是更好的組合。Google 有Workspace,以前叫 G Suite,簡單來講就是 Google 的 Office365,跟 Slack 加起來會是蠻有競爭力的組合。
Slack 被微軟壓著打是因為微軟的 Teams 不是單獨一套系統,而是一套跟微軟其他產品整合得非常好的系統。Slack 也可以跟其他第三方軟體整合,可是絕對沒有一家公司內部整合的產品力那麼好。單一應用的 SaaS 若遇到巨頭開始競爭,除非有夠強的護城河,否則一定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另外一個例子是雲端空間Dropbox。Dropbox原本是我最常使用的這個雲端軟體,但近兩三年我已改用 OneDrive 和 GoogleDrive,原因就是在整合性。
賣掉可能是 Slack 最好的出路
Slack 這樣的雲端單一應用老實講前景沒那麼看好。所以對 Slack 來講,賣掉可能是最好的出路了,因為公司遇到的瓶頸也沒辦法自己解決。所以在這種狀況之下,如果真的被併購了,反而對它來講是一個好的出路。Salesforce 跟 Slack結合,就算綜效不夠強,也總比單打獨鬥好,至少會具備對抗微軟的更強競爭力。
其實現在併購案還沒有確認,上週只是傳出消息,但談併購這類事情也可能最後一秒鐘翻盤,如果翻盤了也不要覺得太意外,現在看起來大概就只有八九成機率成功。特別是消息洩露之後股價漲那麼多,Slack 高層會不會變心想抬價?(12/2 更新: 目前併購案已經正式成立)
我自己公司以前也是用 Slack,但兩三年之後,我就把內部協作系統換成了 Facebook 的 Workplace。Workplace 在市場上應該是第三名,因為 Facebook 也不太會做 B2B 生意,沒有很認真做,但還是比 Slack 好用,也難怪 Teams 能夠後來居上。無論怎麼樣,在此也只能祝福 Slack。
[臉書 Libra 一月上線]
根據金融時報報導,由 Facebook 主導的虛擬貨幣 Libra 可望在明年1月正式推出,然而推出的是更加閹割的美元掛鉤版本。Facebook 的 Libra 電子錢包 Novi 也會在同時推出,之後可以在 Facebook 的 messenger跟 Whatsapp 上面用 Libra 進行支付或者轉賬。
Libra 最早的版本是作為全世界通用的貨幣, 用一籃子貨幣作它的儲備,買些美金英鎊歐元人民幣…加起來的總價值就是 Libra 的價值。但這個計劃野心太大,引起各國政府監管單位的不滿,後來修改的第二個版本是打算推出分別掛鉤各國貨幣的Libra,例如在台灣的就是跟台幣掛鉤,在英國的就是跟英鎊掛鉤。但是這次金融時報報導的最新版本計劃更加嚴格,一開始只先做跟美元掛鉤的穩定幣。加密貨幣的世界中把跟某種現實貨幣掛鉤的貨幣叫做穩定幣,每一塊錢 Libra 的發行,後面都有一塊美元作為儲備,與美元的兌換率固定。
Libra 原本非常野心勃勃,但是這個東西跟金融、支付相關,既有的勢力包含各國的央行、銀行、國際的支付體系,都會很不滿,政府也都不相信你,所以 Libra 的推出受到很大阻力,只好不斷修改做法,推出規模縮小的版本。
FB 推動 Libra 的目的
碰到這麼多困難,Facebook 為什麼還是要推出 Libra?這是因為通過他們的通訊系統,無論是 Whatsapp 還是 Facebook messenger 來進行金融交易,是他們很順理成章的下一步,而且這一塊的市場長期來看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覺得還是 FB 的大方向。但是偏偏金融這種東西在幾乎所有國家都是特許事業,所以 Facebook 也只好不斷調整到各國政府願意接受它推出為止。
會加入Libra聯盟的各成員企業,應該是都很看好Libra 會成為整個金融世界的重要貨幣。可是如果現在Libra計劃不斷縮水,到底還會有多大的影響力存在?Libra聯盟現在還認真用力在推的,似乎也只有Facebook而已,所以到底Facebook能夠把 Libra 推到什麼程度,很值得大家觀察。
各國政府為什麼對 Libra 有這麼大的疑慮?
為什麼各國政府會對於Libra有這麼高的敵意?這麼想嚴格監管?理由有很多,首先這種虛擬貨幣本來就很容易用來洗錢跟犯罪,但是其實 FB 後來聲稱會接受各國政府的各種監管條件,那麼追蹤破獲犯罪應該沒有那麼難才對。我認為最主要就是臉書的影響力跟使用人口實在是太多了。今天如果臉書來背書一種穩定幣,公眾的信賴度會大大增加,很多人會敢於使用臉書出面保證的穩定幣。
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幾種例如 USDT 這類穩定幣,但除了幣圈的人沒有人在用,因為沒需求、不想冒風險,或不信任發行組織。但試想若在Messenger或Whatsapp上可以輕鬆從台灣把錢匯到南非,不必去銀行填一大堆資料、不用換匯手續費,我相信它會成為主流的跨國支付方式。
對於政府來講,這是打亂既有的金融體系秩序,並且讓Facebook在貨幣系統獲得巨大影響力。舉例來說,等 Libra 規模做大後,Facebook 會不會說提撥的準備金從 100% 降到 50%,其餘用 Facebook 的信用來擔保?這樣 Facebook 等於擁有印鈔權,他可以做槓桿。所以我認為現在大多數的加密貨幣對於各國的央行來講,還處於小打小鬧的階段而已。可是如果 Facebook 真的將 Libra 做起來,就不再只是小打小鬧,使用率可能會暴增。假設現在世界上百分之一的人在使用這種加密貨幣,Facebook 絕對有機會讓100人中的使用者增加到10個、20個,這樣子對於既有的貨幣體系當然是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Libra 應能成為主要的美元穩定幣
若 2021 年 1 月,Facebook 正式推出 Libra,對於Facebook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有啟動總比一直卡住好。它是全世界通用,就算規模縮小,應該也能發揮一定程度的網絡支付、跨國轉賬的功能,預計將成為全世界最主流的美元穩定幣,現在所謂加密貨幣圈的幾種美元穩定幣的總交易量,可能都達不到 Libra 的零頭。我個人現在很難說啟動後會對整個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許有好有壞,唯一肯定的是它會取代主要的美元穩定幣。
[蘋果M1沒那麼好?]
我們已經連續幾集節目講過蘋果 M1 的事,今天又講是要來做一個平衡報導。之前講到 M1是非常優秀的CPU,很可能會對於X86的CPU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能夠用更少的耗電去達成近似甚至更好的運算效能。不過上週富比士雜誌有一篇新的評測文,內容跟之前跟媒體一面倒的唱好不太一樣,指出了 M1 不少問題。
相容性與電池續航問題
這篇報告中,M1的軟體相容性問題看起來蠻大的,看來 Rosetta 的轉移機制不是非常順利。有些程式會當掉,甚至無法安裝,其中包含微軟的 Teams 和 Adobe Photoshop 等很多人用的重要軟體,以及不少遊戲。某些視訊會議的軟體則是會在不同的鏡頭之間跳來跳去。
另外一個大賣點:電池的續航力,似乎也沒有當初蘋果宣傳的那麼強。雖然比之前的 MacBook 好,可是比起其他的 X86CPU 似乎也沒有好多少。根據富比士的評測顯示,在正常使用情況下,用用 Office、看看網頁,偶爾看看影片,電池只能用4個多小時而已,跟官方宣稱的將近20個小時的時間相差甚遠,跟現在大多數的 X86 筆電沒有差多少。
此外,Laptop Magazine 也就是筆電雜誌,做了一些筆電電池的續航評比,裡面使用 M1 的 MacBook PRO 也只排在第4名而已,輸給兩款 Dell 、一款華碩的筆電。
當然富比士的評測報告也只是眾多報告其中一篇而已,等再過一兩個月後會有更多真正的實測出來,我們才能更加掌握實際情形。不過因為我們之前談 M1 以第一波評測的正面消息為主,提到它在耗能和效能方面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所以我現在有責任必須給大家更正的資訊,稍微調整一下大家對它的期待。(更新: 富比世該篇文章的作者後來有在推特說,電池的測試有點問題,可能沒有這篇測試那麼耗電)
可能的影響
這個新報告出來的影響是,我認為更多的消費者會開始觀望,特別是如果你使用的軟體,很多在今年內不會有 Arm 版 Mac 的原生版本,或是你期待新版的 MacBook 可以有其他筆電兩倍的續航力表現,這樣的使用者可能會開始觀望。
我自己的建議是想換M1筆電的人等一年再買,尤其是大量使用第三方軟體的人。因為高市佔率的軟體都會推出 Arm 原生版,例如 Adobe 的 Photoshop 等創意應用軟體,在未來一年之內,甚至我個人相信可能三四個月內,他們就一定會推出 Arm 的原生版,這樣相容性問題就可以解決。相容性的問題大概在未來一年內會解決掉百分之八九十,所以你就不用趕著當第一代的白老鼠,而可以買一年後效能更強的新版本。如果你各種軟體都習慣用蘋果本家出的,沒什麼相容性問題,那也許可以考慮現在買。另外,建議你買的時候對它的續航力就不要期待那麼多,降低點期待會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