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在馬英九上任前一年。當時的預測,是三通不會讓台灣經濟變好,現在回頭來看,大致上還算準確。
不會發生的事之一: 三通之後,台灣經濟就會變好
檢驗: 台灣經濟真的沒有變好
不會發生的事之二: 三通後,以大陸為事業主軸的企業會把公司總部/研發總部留在台灣
檢驗: 台灣現在是連研發都大量外流中國了
不會發生的事之三: 企業在大陸做生意,但在台上市
檢驗: 不少 F 股要回台募資,但都是來騙錢的居多
不會發生的事之四: 在大陸賺到大錢的企業家,會把錢匯回台灣,在台灣花錢,促進消費
檢驗: 是有回台炒房啦….但沒有促進消費
不會發生的事之五: 開放三通後,我只要去大陸就會有好機會當上台幹,會有好的工作發展機會
檢驗: 現在一般人去中國都是當台勞,不是當台幹了…
真是感嘆啊…
本文發表於 2007/01/04
談談三通,以及三通之後不會發生的事
過去幾年,每次當政府喊著要拼經濟,或者是當媒體想要批政府時,三通永遠都是最先被拿出來的議題。似乎整個台灣的經濟好壞與否,企業有競爭力與否,全部都繫於三通一件事上。而台灣的經濟表現不如預期,也都是三通政策不夠開放的緣故。
而當最近陸委會開放台積電 0.18 微米製程可以赴大陸設廠之際,並且行政院長與總統都為此決策背書時,政府未來對於三通會更加開放,似乎是可預期的。即使不然,2008 之後,無論是藍的馬英九,或者是綠的謝長廷/蘇貞昌當選總統,對於三通,也都是持更開放的立場。所以,是不是當未來三通後(可能是2007,可能是2008),台灣的經濟問題,以及台灣企業界與上班族的競爭力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呢?
就 Miula 個人的看法,恐不盡然。但是由於此課題實在牽涉廣泛,所以,這次 MBR 會先就 “三通,以及三通之後不會發生的事” 這個議題來做討論,到底三通會有什麼影響。
在開始討論此議題前,先說明 Miula Business Review 對三通的立場。基本原則上,MBR 是贊成自由貿易與開放政策的,這當然也包括三通在內。不過,雖然基本原則是如此,在如何執行,以及如何兼顧社會公平與人民權益,必須做出平衡。因為,雖然在經濟理論上,自由貿易能夠創造出更高的整體效益,但是整個世界的運作,卻並不是只在經濟理論上而已。政治、軍事、宗教、社會,這些力量,同樣存在於這個世界,而且具有同等的影響力。
不過,這次 MBR 的討論,還是會先就經濟民生相關的部份開始。
先看看三通的定義 – 簡單來說,三通就是指通郵、通商、通航
關於三通的迷思
迷思一: 我們目前沒有三通?
錯,目前在三通中,通郵部分是沒有問題的。通商基本上也OK,但是部份產業在少數項目的投資受到限制,另外,還有部分企業受 40% 投資上限的限制,然而,大多數的廠商,皆會利用 BVI 等境外公司,繞過國內法令,所以此一設限真正影響到的廠商,其實也並不多。通航的部份,目前已經通了小三通,另外就是透過香港或釜山作為轉運站,雖然並不是很方便,但其實目前臺灣人要進大陸,實在不是什麼問題。
所以三通的狀況基本上是
通郵 – 100%
通商 – 75% (只差40%投資上限,高科技敏感項目,金融業登陸這幾塊還未開放)
通航 – 75% (只差不能直航)
這樣加起來算一算,目前也算是 2.5 通了。所以簡單來說,台灣現在就算沒有完全三通,也通得快差不多了。
迷思二: 對於三通的管制措施,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競爭力
事實是,真的想要進大陸的企業,絕大多數都已經西進了。在企業界裡面,很少聽到有人會為了 40% 的投資上限頭痛,因為要繞過去的方式太多了。而西進與否,其實也不會影響到企業的競爭力,聯電西進的比台積電徹底,在競爭力上卻遠遠被拉開,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基本上,真正比較綁手綁腳的,大概也只有特許行業的金融業,但是依照台灣金融業的實力,實在是看不出登陸之後有什麼能力與外商銀行競爭。
所以,基本上,台灣企業過去兩三年如果營運績效不好,然後告訴你是因為沒有三通的緣故的話,那是騙你的。
以上兩個迷思是大多數不了解三通狀況的人,比較常落入的錯誤思考。而面對即將來臨的完全三通,為了避免大家期待越高,失望越大。MBR 也特別列出了五件三通之後不會發生的事。
三通之後不會發生的事
不會發生的事之一: 三通之後,台灣經濟就會變好
首先,MBR 並不是說台灣未來經濟不可能變好。而是說,不管台灣經濟未來變好變壞,其實跟三通的關連性並不是太大。基本上,既然目前的現狀,都已經通了 2.5 通了,又怎麼能夠期待多了 0.5 通後,台灣經濟就會因此改頭換面。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不會因為少部分企業終於可以多花點錢投資到大陸,以及原本要飛五個小時的路程變成兩個小時就會有改變。全球的景氣,以及台灣在世界經濟鏈的位置與價值,才會是台灣經濟能否變好的關鍵。
不會發生的事之二: 三通後,以大陸為事業主軸的企業會把公司總部/研發總部留在台灣
試想一個問題,假設你的90% 生意都來自於大陸,你會想要在台北坐鎮指揮嗎?以企業的角度來說,越貼近市場,就越容易成功。一個總部在台北的公司,絕對不會比總部在上海的公司,更能夠處理大陸的業務。以歐美外商來說,因為他們基本上是做全世界的生意,中國市場只佔其營業額的一小部份而已,所以世界總部不需要放在中國,但是至少也會把亞太總部放在上海。
但是對於台灣大多數的企業來說,會特別想進大陸,是因為自認沒有進軍世界的能力,所以希望能在大陸市場成功建立起基礎,可以說是把未來所有的市場發展希望都押在大陸上了(包含了宏碁的電腦,明基的手機等等消費性產品,代工業比較沒有此問題)。而如果Miula自己開了間公司,大陸市場佔公司營業額80%,我覺對會希望決策的核心離市場越近越好,怎麼可能把總部留在台灣。
至於,研發總部根留台灣這部份,由於台灣還是有不少優秀的研究人才,短期內應該還是沒問題的。但長期來看,大陸與印度的優秀R&D 人才的數量遠超過台灣,研發總部轉移到大陸或印度的機率,還是比較高的。
不會發生的事之三: 企業在大陸做生意,但在台上市
企業在大陸賺錢而在台上市,讓台灣賺最後所得的稅金,是很多鼓吹三通的學者心中常做的大夢,但這也很可能只會是幻夢一場。
上市上櫃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呢?答案是為了募資。 而既然是為了募資,當然是能募越多越好。同樣發行一萬股股票,在A地可以賣1000萬,在B地可以賣3000萬,99.99% 的人都會選擇在B地發行,剩下的0.01%的人則是為了與眾不同的虛榮。假設一間在大陸做生意很成功的公司,其股票要上市,請問他會選擇 1.上海股市 2.香港股市 3.Nasdaq 還是 4.台灣股市 來上市呢?就估值來說,3>2>1>4,就未來夢想性來說 3=1>2>4,實在看不出有任何要在台灣上市的理由。
當然如果該公司不太成功,那在哪邊上市大概也沒差了,因為既然賺不到什麼錢,自然也抽不到什麼稅了。而對已經在台灣上市上櫃的公司,如果他們能在大陸做生意成功,與大陸題材沾上邊,他們也會想盡辦法在台灣下市,重新在其他股市上市,這樣股東的財富可是能翻了一翻呢。(不過前提是要能夠通過股東會的決議與符合台灣法令就是了)
不會發生的事之四: 在大陸賺到大錢的企業家,會把錢匯回台灣,在台灣花錢,促進消費
即使台灣開放投資上限,但由於大陸有對外外匯管制,所以即使在大陸賺到再多錢,也沒辦法都運回台灣。而這個外匯管制,看來在未來數年內也不會有太大變動。更何況,以大陸為事業主戰場的台資企業家,其生活圈也都是以大陸為主,實在沒有理由要特別回台灣消費。更何況,企業家賺的錢,通常是要再投資再賺錢用的,花在消費上的比例並不高。
而在大陸,要休閒娛樂,置產投資,哪怕沒有選擇呢?你會選擇在你的生活圈(上海或其他大陸大城市),還是回到遙遠的外島(台灣)做這些事呢?要期待錢回台灣,促進消費,基本上是違背人性的事。
不會發生的事之五: 開放三通後,我只要去大陸就會有好機會當上台幹,會有好的工作發展機會
如果一個工作者在台灣沒有足夠的競爭力,實在是想不出他到大陸後能夠會有什麼競爭力。而對於本來就有競爭力的人,過去幾年就有著無數可以到大陸發展的機會,三通與否根本限制不住,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不會因為飛機要多飛兩個小時,就放棄年薪多個一百萬的機會的。
如果過去沒有去大陸工作的機會的人,認為完全三通後就會有機會,會不會過度自我催眠了?
而未來大陸本土幹部取代台幹的趨勢,也會越來越明顯。也就是說,未來除了少數頂尖的高階國際級管理人才,初中階的主管競爭上,大致上台灣工作者不會有特別的優勢的。
看完以上五點,一定會有人想問 MBR,假設那些鼓吹三通的主要論點都不成立,為什麼 MBR 原則上還是支持三通呢?
簡單來說,原因有二。
原因一是,真正的大趨勢,要擋也擋不住。中國大陸經濟體興起是大趨勢,這是無法改變的。目前的法規只是讓投機企業頻鑽漏洞,讓守法好企業受到限制而已。難道因為訂了 40% 投資上限,企業就會乖乖的遵守嗎?既然企業最終還是繞過,那又何必設此限制呢?政府與其思考防堵之策,還不如思考如何真正提升台灣競爭力。
原因二,則是三通中,還是有部分的措施是可以對台灣經濟有明顯改善的。舉例來說,前行政院長謝長廷雖然是民進黨員,但是任內還是非常積極想推動大陸觀光客來台觀光。大陸觀光客開放對台觀光,就是這部分能夠對台灣經濟有幫助的措施之一。而開放大陸資金可以投資台灣,也會對台灣的房市等會有幫助。(不過也可能會造成通膨就是了)
當然,本文主要探討的,還是經濟層面的議題。而三通基本上還是會有國家安全,以及社會秩序等各種層面上的影響,不過因為非本Blog探討的主題,而且相當見仁見智(特別是國家安全方面),所以就不討論了。
而指出三通之後不會發生的五件事,是希望告訴看到此文的朋友,如果你們原本對台灣三通後的經濟狀況抱有過高且不切實際的期待,屆時等到開放後,恐怕會發現事實不如預期。期待越高,失望就越大。建議對於三通,應該要以平常心看待,之後才不會過度患得患失。因為在長期媒體強力灌輸之下,似乎營造出一種三通等於台灣經濟問題解藥的假象,這絕對不是正確的看法。
總而言之,無論是政府,學界,或是企業界,千萬不要把三通當成萬靈丹。對於台灣經濟也好,台灣企業也好,與其期待一個天外飛來的禮物能夠改變未來,還不如真的紮根,檢視自己的優缺點,強化自身的競爭力,才是永發展久之道。
—-
PS. 雖然有朋友對於三通後 MBR 對於股市與房市後勢的看法很好奇,但是由於這部份牽扯的因素太多,比三通影響更大的因素還多的很,Miula 就不在此預測了。